天幕之上,在预告完第七卷那充满希望的标题后,画面并没有立刻消失。
伴随着一段激昂澎湃、令人热血沸腾的交响乐,一幅长达一分钟的、属于第六卷【能源与现代生活】篇章的高燃混剪,轰然展开!
大庆油田那冲天的黑色油柱,与三峡大-坝截断长江时激起的滔天巨浪,在画面中交相辉映,展现着一个民族从地底、从江河中,攫取无穷力量的雄心!
雷战在电视机前看到自己时,那目瞪口呆、上蹿下跳的滑稽表情,与他幻想着用冰箱冰镇地瓜烧时,那副馋得快要流口水的模样,在画面中快速切换,引得无数观众会心大笑!
最终,所有的画面,都缓缓融入了那幅最宏伟、最璀璨的夜间中国卫星图。
那片由“西电东送”等无数能源动脉点亮的、如同金色星河般的万家灯火,静静地在天幕上燃烧,照亮了1939年每一个人的脸庞,也照亮了他们心中对未来的渴望。
这短短一分钟的混剪,将本卷所有的“爆点”和“爽点”进行了完美的浓缩和强化,让所有观众,再一次重温了那种从能源匮乏到能源自由的巨大喜悦和民族自豪。
在万家灯火的璀璨背景下,江源那深沉而有力的声音,缓缓响起,为整个第六卷,进行着最后的总结与升华。
“从地底的黑金,到江河的伟力;从千里之外的影像,到留住夏日的清凉我们看到的,是‘电’的力量,是能源的革命。
“它,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‘心脏’,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‘基石’。”
他的声音顿了顿,变得更加深邃,充满了哲理:
“但归根结底,我们掌握能源,我们发展工业,我们创造这一切物质上的奇迹,最终的目的,只有一个——”
“——那就是为我们的下一代,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,去创造一个更优越、更稳定、更充满无限可能的成长环境。”
天幕缓缓隐去,但它带来的思想冲击,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,在1939年的中国大地上,激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。
战狼团根据地。
一间破旧的、西处漏风的祠堂里,被临时改造成了根据地的“识字班”。
文弘毅正拿着一根树枝,在用沙土铺平的地面上,一笔一划地,教着一群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的孩子们写下他们的名字。
这些孩子,大多是烈士的遗孤,或是从炮火中被救回来的孤儿。
突然,一个虎头虎脑、眼睛特别明亮的小男孩,举起了手,用清脆的童音大声问道:
“政委!我们好好念书,将来是不是也能像天幕里的神仙一样,去造那个‘大铁柜子’(冰箱),去修那个‘海底的桥’?”
这个问题,像一记重锤,狠狠地敲在了文弘毅的心上。
他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了渴望和求知欲的眼睛,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无力。
他知道,靠他一个人,靠这几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、残缺不全的课本,他能教给孩子们的,实在是太少了,太少了。
他们与天幕里那个世界的差距,大到令人绝望。
他该如何,才能守护住这些无比珍贵的、代表着未来的“希望的火苗”?
当晚,深夜。
文弘毅找到了雷战。他第一次没有谈战术,没有谈纪律,而是谈起了“教育”。
“老雷,”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和忧虑,“我们打仗,流血牺牲,到底是为了什么?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,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,能活得像个人样吗?”
“可现在呢?我们只能教他们识几个字,会数个数。我们没有老师,没有教材,更不懂天幕上说的那些‘科学’。等我们哪天打跑了小日本,这些孩子,拿什么去建设一个像天幕里那样强大的国家?靠我们这些只懂得打仗的大老粗吗?”
一向大大咧咧的雷战,也罕见地陷入了长久的沉默。
他蹲在地上,一口接一口地抽着烟,烟头在黑暗中忽明忽暗。
许久,他才抬起头,憋出一句:“那那你说咋办?要不下次天幕再开,咱们也在地上摆几个大字,求那个神仙,给咱送几个教书先生来?”
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办法,却道出了他们此刻最深沉的无助。
然而,他们并不知道。
在2024年的宿舍里,江源通过系统后台,清晰地“听”到了他们的这番对话,以及无数根据地干部和爱国知识分子,对于“教育”的集体焦虑。
江源的脸上,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。
“很好,”他轻声自语,“你们终于开始思考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了。那么,我也该给出我的答案了。”
时机,己然成熟。
就在文弘毅和雷战相对无言,为根据地的教育问题而一筹莫展时,仅仅过去了短短三天——
那片熟悉的、让无数人翘首以盼的天空,毫无征兆地,再次暗了下来!
“又来了?!这么快?!”
这一次的首播间隔,是史上最短的!所有人都意识到,一定是有什么无比重要的大事要发生了!
在无数人激动、期盼、紧张的目光中,天幕之上,浮现出了一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的、前所未有璀璨的金色巨大标题:
看到这个标题,文弘毅再也无法保持他政委的冷静和沉稳!
他激动地冲出窑洞,指着天空,对所有正在冲出屋子、仰天欢呼的军民们大声喊道:
“看到了吗!同志们!天幕听到了我们的呼声!它听到了!”
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,却又充满了无穷的力量:
“它要来教我们,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后代了!我们有希望了!我们的国家,有未来了!”
在《国之未来——知识改变命运!》的标题之下,天幕的画面,缓缓展开。
开篇的第一个画面,不是未来的摩天大楼,不是先进的科学实验室。
而是一间朴素的、窗明几净的、坐满了扎着羊角辫、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的——乡村小学校。
孩子们手中捧着崭新的课本,正在用清脆、响亮、充满了朝气的声音,齐声朗读着。
江源的旁白,在此刻温柔而又坚定地响起,响彻在1939年的天空,也响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