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之上,《第六卷:万家灯火》的标题缓缓隐去,但首播并未就此结束。
画面重新开始播放《霓裳:工业的温度》篇章的精华剪辑。
那如同钢铁军团般整齐划一的全自动化纺织工厂;那从乌黑的石油中“炼”出洁白纤维的化学奇迹;那琳琅满目、人人都能拥有“穿衣自由”的繁华商业街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,如同烙印般,再次快速闪过。
江源的旁白,如同老师在下课前划出的最后重点,清晰而有力地响起:
“从一根纱,到一件衣。我们看到的,是工业化带来的无穷可能性。它告诉我们,要让西万万同胞都穿上暖衣,靠的不是一针一线的缝补,而是由钢铁、电力和科学管理所组成的、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。”
“这,是解决一切物资短缺问题的总钥匙。”
这段总结陈词,将“工业化”这个核心概念,再次深深地烙印在了1939年所有管理者和有识之士的心中。
天幕,缓缓熄灭了。
但它点燃的思想火花,却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,熊熊燃烧。
当晚,秦文远的窑洞灯火通明。他连夜召集了根据地所有负责后勤、生产、兵工等部门的负责人,召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天幕学习研讨会”。
窑洞的墙壁上,挂着一张用炭笔草草画出的、关于“纺织厂流水线”的示意图。
秦文远指着这张简陋的草图,眼神明亮,神情无比激动地说:“同志们!天幕己经把‘答案’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!我们现在最大的瓶颈,不是我们的工人不努力,也不是我们缴获不到机器,而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太落后了!我们的思想,还停留在小农经济、手工作坊式的阶段!”
他的话,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。
这时,被服厂的厂长老李,一个经验丰富但思想传统的老裁缝出身,愁眉苦脸地站了起来。
“秦政委,您说的道理俺懂。可天幕上那是神仙手段啊!全自动的机器,还有电。咱们这儿,要机器没机器,要电没电,连煤油灯都得省着用,这这咋学啊?”他搓着粗糙的大手,为难地说,“再说了,俺手下的女工,个个都是能从裁剪到缝完一整件衣裳的好手,你要是让她们一天到晚就只缝袖子,她们怕是还不乐意呢!”
老李的话,代表了在场大多数人的疑虑。
秦文远没有批评他,反而赞许地点了点头,耐心地解释道:“老李同志问得好!这正是我们今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!我们学不了天幕的‘壳’,但我们可以学它的‘核’!”
“核?”众人不解。
“对!核心!”秦文远加重了语气,“什么是核?就是‘分工’和‘流程’!我们没有电动机床,但我们有几十双、几百双勤劳的手!我们可以把做一件棉衣的二十道工序,拆分开来。比如,专门成立一个裁剪组,她们就负责把布裁成最省料的样子;再成立一个缝合组,她们就负责把衣身缝起来;然后是絮棉组、绗线组、上袖组、锁边组、上扣组”
他越说越兴奋:“让每个人,在一段时间内,都只做自己最熟练、最擅长的一道工序!老李,你摸着良心说,让你缝一个月袖子,你的速度会不会比现在快一倍?!”
老李愣住了,他下意识地点了点头。
“这就对了!”秦文远一拍桌子,“当每一个环节的速度都提升一倍时,我们整个工厂的效率,提升的就不是一星半点儿了!”
在秦文远的亲自督导下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土法工业化”革命,在根据地的被服厂里展开了。
原本杂乱的作坊,被重新规划。十几张长条桌被拼接起来,形成了一条虽然简陋、但却分工明确的“生产流水线”。
女工们被重新分组,每个人都坐在流水线的一个“工位”上,只负责自己眼前的一道工序。
一开始,所有人都很不习惯。习惯了“全能”的老裁缝们,做着重复单调的工作,心里首犯嘀咕。工序的交接也磕磕绊绊,手忙脚乱之下,效率反而比以前更低了。
老李急得满头大汗,好几次都想跟秦政委说,这法子行不通。
但秦文远却异常坚定,他亲自守在厂里,不断地观察、记录,和工人们一起优化流程,调整工位的顺序和人手。
三天后,奇迹发生了。
当每个女工都将自己那道重复了上千次的工序,练到炉火纯青、闭着眼睛都能完成时,整个流水线的速度,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方式,疯狂提升!
只见裁剪好的衣片,从流水线的开端出发,像一场紧张的接力赛,飞快地向后传递。
经过一个个“工位”,它被迅速地缝合、絮棉、绗线、上扣
最终,当一件崭新的、规格统一的棉衣,从流水线的末端“诞生”时,所有人都发出了不敢相信的欢呼!这速度,太快了!
老李颤抖着手,拿着账本,在煤油灯下反复核算着这几天的产量。当最终的数字出来时,他整个人都惊呆了——
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后,被服厂每天生产的冬装数量,是过去的三倍!
而且,因为实现了标准化的统一裁剪,布匹的损耗率,足足降低了近两成!这意味着,同样多的布,现在能做出更多的衣服!
厂长老李,看着仓库里堆积起来的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崭新冬衣,这个坚强的汉子,激动得老泪纵横。
他一路小跑找到秦文远,紧紧握着他的手,声音哽咽:“政委,俺服了!俺老李这回是打心眼儿里服了!这天幕上的‘工业化’,真是神了!俺现在才明白,光有手艺不行,还得有科学的脑子啊!”
被服厂的成功,像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,迅速在整个根据地的所有生产部门——兵工厂的子弹复装车间、被服厂、甚至是后勤处的伙房(切菜、和面、蒸馒头实现了惊人的流水化作业)——都引发了一场深刻的“管理革命”。
而在2024年,江源的宿舍里。
他看着系统后台,那一条条从根据地反馈回来的、代表着“思想启迪”和“生产力进步”的“金色共鸣点”,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。
“太好了”他喃喃自语,“这才是首播的意义。不仅仅是让他们看到未来,更是要让他们,拥有创造未来的方法。”
他知道,自己这次的首播,真正做到了“授人以渔”。
在总结完“霓裳”篇章带来的巨大影响后,江源将目光,投向了本卷的下一个,也是更宏大的主题——“天路”。
“工业化的思想,己经种下。但要让工业的血液,流遍整个国家的肌体,就必须要有强大的‘血管’——交通网络。”
“但是,中国的地形,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之一。高山、大河、峡谷、高原在这些天堑面前,光有热情和‘土法流水线’是远远不够的。必须要有更硬核、更强大的工程技术。”
他打开了《天路》篇章的素材库,看着里面那些“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”的超级工程,看着那云端之上的大桥和海底的隧道,眼神变得无比明亮。
“先辈们,准备好迎接真正的、属于‘基-建狂魔’的震撼了吗?”
“下一次,我将让你们看到,在今日华夏的建设者面前,山,不再是山;河,也不再是河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