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书包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第二书包小说网 > 抗战:天幕系统播放今日华夏之光 > 第43章 沸腾的江湖

第43章 沸腾的江湖

天幕之上,那道精致典雅的北京烤鸭,连同它所代表的庙堂文化,缓缓淡去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片翻滚的、沸腾的、充满了原始生命力的红色。

那是一个巨大的九宫格铜锅,锅中,是滚滚的红油,仿佛沸腾的岩浆。无数的干辣椒、青花椒、以及各种秘制香料在其中沉浮、翻腾,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散发出一种霸道、热烈、足以穿透时空的辛香气息。

江源的旁白声,也一改之前的温文尔雅,变得充满了江湖豪情:

“在中国广袤的西南部,有一座英雄的山城,名叫重庆。在这里,有一种美食,它不属于精致的庙堂,而属于火热的街头巷尾。它,就是火锅。”

“一锅红油,煮沸的是江湖;三五好友,涮烫的是人生。”

这番充满了江湖气的开场白,让所有观众都感到新奇。

“乖乖,这一整锅红彤彤的玩意儿,能吃吗?不得把人的肠子都给辣穿了?”一个北方的士兵看得首咧嘴,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。

“这这不就是一锅乱炖吗?啥都往里扔?”更多的人,对这种“万物皆可一锅煮”的形式,感到了强烈的好奇与不解。

天幕,开始以特写镜头,展示火锅的各种经典食材。

第一组,是切得薄如蝉翼的鲜红牛肉片,以及肥瘦相间、卷成漂亮圆筒的羊肉卷。光是这两样,就己经让无数正在忍饥挨饿的观众,口舌生津,垂涎欲滴。

然而,冲击,才刚刚开始。

镜头一转,给到了一盘新鲜的、表面布满了细密颗粒的黑色食材——毛肚。紧接着,又是一盘在灯光下晶莹剔透、盘成一圈的——鹅肠。

“这是啥玩意儿?牛的肚子?那东西嚼不烂,能吃?”

“肠子老天爷啊,未来的城里人,连这都吃?这不都是喂狗的下水吗?”

许多观众,特别是那些没经历过大饥荒、对食物还有所挑剔的人,感到了强烈的不解,甚至是一丝嫌弃。

江源的旁白,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,及时响起:

“在火锅的世界里,万物皆可涮,众生皆平等。许多看似不起眼的‘下水’,在这里,却能化腐朽为神奇,变成极致的美味。比如这毛肚,只需在滚烫的红油中,遵循‘七上八下’的法则,涮烫短短十五秒,便能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、爽脆弹牙的绝妙口感。”

画面中,一位食客夹起一片硕大的毛肚,在沸腾的红油锅里,按照旁白的指引,上下涮烫了数次。捞出时,毛肚己然微微卷曲,挂满了红油和香料。再将其放入一个盛满了香油和蒜泥的“油碟”中轻轻一蘸,送入口中。

下一秒,那食客的眼睛瞬间瞪大了,脸上露出了那种被极致口感所征服的、纯粹的惊喜表情。

就在观众们还在努力消化“牛肚子”和“鹅肠子”也能成为美味这个事实时,天幕上,服务员又端上了一盘更具挑战性的食材。

那是一盘猪脑花。

粉嫩的颜色,沟壑纵横的纹理,通过天幕的高清特写,毫无保留地、清晰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。

这一次,视觉的暴击是毁灭性的。

1938年的中国大地上,响起了一片此起彼伏的“哀嚎”。

不光是普通的士兵和农民,连延安窑洞里,刚刚还对火锅颇感兴趣的萧振邦,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,一脸嫌弃:“这这是猪脑子?这玩意儿也能吃?!”

许多观众,甚至感到了生理上的强烈不适,纷纷别过头去。

江源的旁白,此时却带着一丝戏谑的笑意,仿佛一个正在考验新人的江湖老炮:

“我知道,在座的很多朋友,可能无法理解。但在火锅的江湖里,这道菜,却是检验一个食客是否‘资深’的终极标准。它看似骇人,实则在红油的洗礼后,口感如顶级豆腐般嫩滑,味道醇厚无比,是无数老饕的心头至爱。”

天幕的画面,没有继续挑战观众的心理防线,而是巧妙地一转,从一家装修精致的火锅店,切换到了一个嘈杂、热闹、充满了烟火气的街边大排档。

镜头里,展现出了一副生动的人间百态图。

有西装革履、看起来像是公司白领的年轻人;有穿着蓝色工服、身上还带着汗味的工人;有青春洋溢、正在热恋的学生情侣

他们身份各异,穿着不同,但在这一刻,所有人都赤着膊,或者卷着袖子,毫无隔阂地围坐在同一口沸腾的火锅前。他们大声地划拳,畅快地聊天,举起啤酒杯豪爽地互敬,将各种食材一股脑地丢进锅里,大快朵颐,吃得满头大汗,酣畅淋漓。

江源的旁白,在此时点明了火锅真正的核心魅力:

“火锅,最伟大的地方,从来不在于它的味道,而在于它的精神。它天生就带着一种豪放的江湖气,一种彻底的平等感。”

“无论你是达官显贵,还是贩夫走卒,无论你是文人墨客,还是引车卖浆,只要坐在这口热气腾腾的锅前,就没有了身份的隔阂,没有了地位的尊卑。大家,都是食客,都是朋友。”

延安,窑洞内。

看到这一幕,出身草莽、性格豪放的萧振邦,猛地一拍大腿,爆发出了一阵发自内心的、无比畅快的大笑!

“好!这个好!这个比那什么酸文假醋的烤鸭,好上了一万倍!”他转头对秦文远兴奋地说道,“老秦你看,这才是咱们革命队伍该有的样子嘛!管你是什么军长师长,管你是什么班长小兵,只要坐到一张桌子上,那就是过命的兄弟!就该这么大口吃肉,大碗喝酒!”

他越说越兴奋,仿佛己经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天:“等抗战胜利了,老子说啥也要在延安搞这么一个大锅,不,搞十个!把我手底下那帮兔崽子,从团长到马夫,全都叫上!咱们也这么吃!谁他娘的敢讲究,老子就一脚把他踹出去!”

秦文远微笑着,赞许地点了点头。他知道,天幕用一种最接地气、最生动的方式,完美地诠释了他们正在追求的“官兵平等”和“同志情谊”。

这种热烈、豪放、不拘小节的氛围,通过天幕,深深地感染了1938年的每一位观众。

阵地上,一个士兵流着口水,用胳膊肘捅了捅身边的战友:“嘿,听见没?等打完仗,咱们也找这么一口大锅,把缴获的牛肉罐头、咱们自己种的土豆白菜,还有那山里的野鸡兔子,全都给它扔进去煮!肯定比天上的神仙吃的还香!”

对“和兄弟们一起,痛痛快快地吃一顿火锅”的向往,成为了无数士兵心中,一个非常具体、非常诱人的、关于“胜利后的好日子”的终极想象。

在火锅那沸腾的热烈氛围中,《舌尖上的盛世》篇章,也缓缓接近了尾声。

天幕的画面,从重庆的山城,再次拉向了更广阔的神州大地。

江源的旁白,变得深沉而充满总结性:

“从北京的烤鸭,到重庆的火锅;从江南的精致点心,到西北的豪放牛羊。我们看到的,不仅仅是美食,更是这片土地上,生生不息、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。”

“而守护这碗人间烟火的,除了有我们强大的军队,除了有‘一稻济天下’的底气,更离不开”

画面骤然切换。

那热气腾腾的厨房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巨大的、现代化的纺织工厂。无数的纺织机器正在飞速运转,如同勤劳的蜘蛛,织出了一匹匹五彩斑斓、鲜艳夺目的布匹。

紧接着,画面又切换到了繁华的现代商业街。街道上,人们穿着各式各样、漂亮得体的衣服,自信满满地走在阳光下。他们的衣着,有的时尚,有的典雅,有的休闲,共同点是,都干净、整洁,且充满了活力。

江源的旁白,为所有人揭晓了下一个主题,也为这一卷的内容,画上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句号。

“离不开,那一件能御寒、能蔽体、更能带来尊严与美丽的暖衣。”

“《盛世民生》系列,在解决了‘食’的问题后,下一章,让我们一同来聊聊,关于‘穿’的故事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